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清,坑你没商量

进京觅才 209.不打清军窝里斗 永历有病乱投医

大清,坑你没商量 老余 4063 2022-12-24 16:27

  随着大西军的日益做大,孙可望更舍不得放下他当大西皇帝的美梦了,屡次设法阻挠和永历朝廷的直接联系,甚至曾经设想攻入广东,挟天子以令诸侯。

  李定国更加厌恶孙可望这种做法,曾当着孙可望的面就骂他道:

  “肇庆永历皇帝才是大明正统,我等当竭尽心力,保当今万岁才是正理。你也不看看你有什么德行,竟敢妄自尊大,难道是想自取灭亡吗?”

  忌惮于李定国手下五万多军队和他的足智多谋,孙可望只得暂时打消了当皇帝的想法,但内心愈发耿耿于怀。

  当不成皇帝,孙可望心里不舒服,成心找茬,要求永历封他为秦王,否则就不承认永历政权。

  这时候,永历帝手下已经有李成栋、郑成功、何腾蛟等势力,坐拥南方大半壁江山,并不完全依赖大西军。

  孙可望的无理要求理所当然的被永历帝拒绝。孙可望干脆不管永历那边了,自称“秦王”,把云南称呼改作云兴省,并且私自铸造钱币。

  李定国对此很不满,表面上却没再和孙可望争执,反而表示拥护孙可望。

  其实,他是在麻痹对方,内心却下了和他分道扬镳的决心。

  时间一长,孙可望见李定国不再反对他,以为他服自己了,渐渐对李定国放松了警惕。

  这一年九月,孙可望率自己的十万大军亲往贵州,剿灭清军残余和土匪,留李定国守云南。

  李定国在云南加紧招兵买马的同时,派兵封锁贵州到云南的所有道路,再不许孙可望返回,从此彻底与孙可望决裂。

  李定国和张献忠不同,军纪严明,爱护百姓,云南百姓向着他,帮他阻击孙可望。

  孙可望再也无法返回云南,只能留在贵州了。

  另一个小兄弟刘文秀,对二人争权夺利伤透了心,为不夹在二人中间为难,率本部人马返回了川南。

  至此,云南属于李定国,贵州属于孙可望,川南属于刘文秀。

  川北则是已经投靠了南明的王尊坦和李国英。

  这些势力在名义上都属于南明永历朝廷,再加上湖南何腾蛟、江西金声桓、福建郑成功、两广李成栋,力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在南方的清军。

  这时候,永历帝该组织大军反攻,收复失地了吧?

  嘿嘿,不成。怎么呢?

  咱看着李定国和孙可望兄弟俩闹的不可开交,心里堵得慌,其实,他们是这些人里头最好的了。

  郑成功和李成栋那才叫仇人。替清军攻下郑成功老家安平的,就是李成栋。

  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松夫人之所以上吊自杀,就是李成栋的功劳。郑成功能算完吗?

  占领福建之后,郑成功没再往北和清军作战,而是在南边沿着海边往西,先后攻占了李成栋的梅州、潮州。

  他是海盗世家,沿海打仗有战船接应,这一套他熟。

  都是大明臣子,大明的属地,你凭什么攻打我的地方?李成栋也不干,派兵反击。

  两家就在福建、广东边界上乒乒乓乓打起来了,那叫一个热闹!至于抗清的事情,还是等两家决出胜负以后再说吧。

  湖南那边何腾蛟领着一帮流寇,很快就招架不住孔有德的清军进攻了。

  唇亡齿寒,江西金声桓和王得仁还想帮他,可过去一看,特么全都是李自成原来手底下那群土匪。不能和他们掺合。

  这帮人,哪儿有粮食,哪儿有百姓他们就抢哪儿。你前脚帮他打跑清军,后脚他缓出手来,没准就跑你地界上祸祸。

  得,咱们还是在咱自己地盘上,深沟高垒,防清军的同时,也防着这帮土匪过来吧。

  何腾蛟干不过孔有德,派人四下里求救,根本没人搭理他。他只得再派人向永历朝廷求支援。

  永历这时候已经将行在迁至广西南宁了。

  在肇庆离的李成栋太近。李成栋自从看明白永历朝廷之后,愈发对朝廷不尊重,对永历也是十分傲慢无礼。

  在肇庆呆着,早晚有一天会落到李成栋手里,被他控制。

  李成栋忙着和郑成功开战,还没有腾出手来完全控制广西,广西大部地区属于真空地带。

  大家一商议,趁着李成栋和郑成功在东边打的热闹,顾不上他们,不如趁机到南宁那边,发展自己的军队。

  手里有军队,心里才踏实不是?

  何腾蛟的使者辗转千里,总算到达了南宁。

  可永历这时候手里还没几个兵。朝廷没几个钱,好歹的招点兵马,再给了何腾蛟,他还是光杆司令。

  他舍不得,四下各方势力又没一个听他招呼的,他也没什么办法。

  瞿式耜给他出一注意,既然东边那帮家伙不听招呼,咱就去西边试试,拉云贵川的大西军。

  孙可望曾经派使者来过,表示愿意忠于大明。那就按他的条件,给他个王当当,让他出兵帮何腾蛟,说不定他看在王位上,能答应。

  这也算有病乱求医吧,瞿式耜当时不知道大西军已经分裂了,整个永历朝廷消息闭塞,对李定国和孙可望一点也不了解。要知道情况,他们就先去拉李定国了,那肯定会成功。

  朱由榔派使臣前往贵州,封孙可望为冀王,请他出兵湖南,救援何腾蛟。

  孙可望这时候在贵州兵精粮足,小兄弟刘文秀也和他处的不错,他正惦记着当大西皇帝呢,根本就不想搭理永历朝廷。

  李定国在昆明听说了永历派来使节的事,立刻写信给孙可望,告诉他,只要他真心归顺朝廷,他们还是好兄弟,他还拿孙可望当大哥。

  说真心话,李定国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武可上马安天下,文下马可安邦定国。

  孙可望打仗有一套,勇猛顽强,被老张称作大西军的“一堵墙”。可他过于粗犷了,论治理国家,战场施展计谋,离李定国就差远了。

  这也是李定国不服他的一个原因。他只能当大将,李定国才能当统帅。

  兄弟俩分家以后,孙可望尝到了没有李定国,自己当家的滋味,离了老二还真不成。

  这时候,手下那个吃里扒外,已经投靠了孙可望的原南明云南副使杨畏知,给他支了一个损招。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