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贞观文宗系统

第三百五十六章 有个皇子要转学

贞观文宗系统 悟道娑婆 3527 2022-06-06 02:59

  第二天,李世民便降旨,将国子学招生的名额从一千二百人提升到一千六百人。学生的宿舍也由原来的七百间增加到一千间。

  罗彦暂时把李世民忽悠回去,而且给国子学赚了好大的好处,这让他在国子学一下子变得受欢迎起来。

  便是那些久居长安的士子,听说了这个消息,也是不停感谢李世民和罗彦的大恩大德。

  可不要小看这四百名额,那可是意味着每年都有将近两三百人可以从中受益。国子学那可是大唐低级官员的摇篮,如果学问精深,更是中层官吏的直通车。

  不经意地,罗彦又在士林中出名了。虽然不至于让好些人给他立什么长生牌位,可是在一干士子的内心中,原本那个很是骄狂的罗彦形象已经大为改观。

  至少,满朝文武能够为广大士子谋福利的,也就屈指可数的那么几个。

  可是,烦恼也总会不期而至。

  这不,罗彦眼前的烦恼,就让他很是无奈。

  一波刚刚平息才三天不到,皇子李愔便自请要到国子学读书。同时还有一个请求,那就是要到罗彦教授的那个学舍去。

  还真是相当尴尬的一件事情啊。

  当初李渊回复官学之初,就已经设立了太学,供一干宗室子弟学习。而像李愔这等亲王,李世民更是厚爱有加,但凡是开府建牙之后,都会派遣老师教授学问。

  李愔突然间来了这么一出。简直是捅了马蜂窝了。这不明摆着不看好太学的教学水平,而且也不看好李世民派过去的大儒么?这算是什么事?

  李恪和李愔作为亲兄弟,加上罗彦又是李恪拜的老师。这样联想下来,原本一无所知的罗彦,就彻底背上了黑锅。当日不过是李愔在李世民前上了一道奏疏,朝臣顿时就开始了批驳。

  与朝堂中的批驳不同,国子学的学生们对于能够来一位皇子同学可是相当期待的。这天罗彦一进学舍,便有士子问道:“助教,不是说有皇子来咱们这里上课么?不知陛下会不会答应。”

  对于这么傻的问题,罗彦实在是有些不想回答。李世民到底有多无聊,才会把李愔送到自己面前来。他难道就不想想自己这幅德性,到时候还指不定会闹出什么事情来呢。

  因此罗彦脸色一肃:“这等风言风语你等也信。难道不知道太学当中大儒云集,陛下岂会舍本逐末。倒是你等,昨日布置的功课,都做好了没有?”

  听到居然没有将罗彦的注意力从功课上边引开,士子们顿时一阵哀嚎。

  整个国子学就他罗彦布置的课业最为奇葩。今天去西市询问马匹的品种和价格,明天就换成了练字三百,后天又改成想办法去刑部查找一个案间卷宗。

  简直是折腾啊。看着别人早上上完课,下午都可以三三两两去茶楼酒肆恣意逍遥,唯独自己这些人累成狗一样。他们就想着皇子来了,这种情况能够有所改善呢。

  看着这些学生的哀嚎,罗彦不禁严肃地说了一句:“便是吴王,当初拜我为师的时候也随着我学了半年的武艺,你等要是不服气,那么今后便随着我苦练拳脚好了。”

  学舍中顿时又是一阵哀嚎。不过他们可不想变成那赳赳武夫,所以嘴上嚎叫着,但是手上并没有迟钝,反而很是迅地拿出昨天蹲守在各个城门,冒着被守城士卒当作奸细一样抓起来的风险统计出来的一个时辰内进出行人的身份数量统计书。

  想想昨天和守城士卒的种种交涉,这些士子又是一阵心酸。而罗彦,则是看着一张张纸上的数据很是满意地点点头。

  作为李恪的老师,罗彦其实是相当不负责任的。如今他的中心都是在国子学和长乐身上,所以对于李恪,罗彦的做法就是在正常的工作日,每隔一天去一次李恪的府上。

  每次只教授半天学业,然后就扔下一大堆的作业让李恪去完成。当然了,这些昨夜可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够完成的。饶是李恪招募了不少的幕僚,但是面对罗彦那强悍的系统,李恪也只有跪服的份。

  正好李愔要转学的消息传到罗彦的耳朵里,恰巧就是他要去吴王府的这天。

  与教授国子学的学生不同,罗彦在这里可是相当轻松。与那些学子不同,李恪作为皇子,要做的反而不是什么经世济民的大事。只要是能够保护好自己,然后尽量不要扰民,已经是最好的事情了。

  罗彦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因此什么《论语》《孝经》之类的,东西,统统不教。反而是亲自操刀,弄了两本叫做《韬晦术》和《解厄鉴》的书出来扔给李恪。

  更是要求李恪将其背熟之后,当着他的面马上焚烧。

  由此可见,罗彦用心之深。

  这两本一本是明代杨慎的著作,另一本是宋代晏殊的著作。

  杨慎前半生书生意气,惹来杀身之祸,后来得以保命,便潜心研习这韬光养晦之术。可以说《韬晦术》便是其生死之间的总结。

  而与杨慎不同的是,晏殊一生不论是文学还是仕途,都走到了一个李泰请求罗彦去教他,结果被罗彦给当着李世民的面拒绝了。此事虽然被李世民下了封口令,可是一些人还是将其给传了出来。

  当时只觉得是个笑话,如今看来,还真是所言非虚啊。

  而他和李承乾同时请求让罗彦到身边,最后罗彦还拒绝了李承乾。想想这些,李恪原本心里还有些不快,瞬间就化为了满腔的后悔。真要将罗彦给气走了,他先前指望这通过罗彦和一些人拉上关系的想法就会破灭,而往后更是只能获得罗彦的恶感。

  这一步棋,还真是走的臭啊。

  李恪感慨着,手上却压根闲不下来。罗彦讲过的东西,连个抄录的范本都没有,全靠自己的记忆力。抄录二十遍,这玩意还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朝堂上的争议并没有因为罗彦对李恪一顿训斥就停下来,相反,在李世民没有表态之前,反而是愈演愈烈。甚至一再由对于这件事的讨论,转化为对罗彦本人的攻击。

  开国以来,还从来没有哪个国子学的夫子遭受过这样的待遇。()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