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悬疑灵异 大明神捕

正文卷 第93章 关于皇帝

大明神捕 一景之月 7100 2022-05-28 09:55

  我亦是满脑子的疑惑。唐逸见我没再说话,便也不再问,侧过脸朝那石碑的模糊不清的刻字瞧出,我见唐逸脸上神色极为认真,不便在此打扰,悄悄的起身朝瑶池走了过去,此时瑶池的水如同滚烫的开水一般在瑶池内翻滚不息,一层层的白雾随着翻滚的池水一层层的在大殿内迅速的蔓延开来。

  走到瑶池的边缘,我突然发现,这里的空气与大殿白玉台阶上的空气截然不同,白玉台阶一上的空气显得雾气横生,一切都是湿漉漉的,而我们现在所在的瑶池边缘却极其的凉爽干燥。

  似乎不曾受到瑶池白雾的影响一般。唐逸看了半响一无所获的走到了我的跟前望了一眼瑶池翻滚的池水道:“想不到世间还有如此诡异的池水!”我点了点头道:“如果我猜得不错的话,此水定是古漆水无疑!”唐逸侧目朝我脸上望来道:“唐少侠为何如此肯定此水是上古古漆水呢?难道唐少侠有所发现?”我朗声道:“不错!堡主可否记得那石碑上有关大禹治水时所用的三幅神图?”唐逸低头想了想道:“唐少侠所说的莫非就是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河图;开山斧;避水剑。大禹利用这三年神物镇住黄河泛滥的洪水?”我点了点头道:“不错,当年大禹就是靠这三件神物才镇住了黄河的水患,但以我看来,当年之所以会出现黄河洪水也许就是这上古古漆水所致!”唐逸道:“这是为何?”我低头思索了片刻道:“堡主可否知道炎黄二帝的传说?”唐逸点了点头道:“炎黄二帝乃我中华鼻祖,在下虽不才,却也略知一二!”

  “哦,那堡主不妨说来听听,也许我们就能从堡主的故事之中找到有关瑶池之水的答案!”唐逸点了点头道:“相传轩辕黄帝的母亲叫附宝。传说有一天晚上,附宝见一道电光环绕着北斗枢星。随即,那颗枢星就掉落了下来,附宝由此感应而孕。怀胎24个月后,生下一个小儿,这小儿就是后来的黄帝。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后来他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又因他以土德称王,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相传黄帝即位的时候,有蚩尤兄弟81人,号称是神带的后裔。这81人全都是兽身人面,铜头铁额,不含五谷,只吃河石。他们不服从黄帝的命令,残害黎庶,诛杀无辜。又制造兵杖刀载大弩,与黄帝为敌。黄帝遂顺民意,征召各路诸侯兵马讨伐蚩尤。历经15旬后,也未能打败蚩尤,只好退兵。为此,黄帝忧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贤哲辅佐他,以灭蚩尤。有一天晚上,他梦见大风吹走了天下的尘垢。接着又梦见一个人手执千钧之弩驱羊数万群。醒来后,心觉奇怪。暗想,风,号令而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难道有姓风名后的人吗?千钧之弩,是希望为能致远,驱羊数万群,是牧人为善,难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于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处访寻这两个人。结果在海隅找到了风后,在泽边找到了力牧。黄帝以风后为相,力牧为将,开始大举进攻蚩尤。在涿鹿郊野,两军摆开阵势大战。蚩尤布下百里大雾,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黄帝便令风后造指南车。与此同时,西王母也派玄女前来,教他三宫秘略五音权谋之本。风后据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开战。蚩尤率领魑魅魍魍,请风伯,雨师纵风下雨,命应龙蓄水以攻黄帝。黄帝请来天下女魃于东荒止雨,而北隅诸山黎士羌兵驱应龙至南极。最后,杀死了蚩尤,但蚩尤有不死之身,所以分尸葬于四处,使之不得完尸。后来,又有神农之后榆冈与黄帝争天下。黄帝用周鸟鹗、鹰颤为旗帜,以熊黑虎豹为前驱,与榆冈战于版泉之野。历经三战,打败了榆冈。后来,又亲率兵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诸侯。前后共经52战,天下始归一统。于是黄帝划分州野,制礼兴乐,教化百姓。同时还发明各种器具用物,方便日用。其中,大臣曹胡发明了上衣,伯余造了下衣,於则做了鞋子。百姓们从此不再穿兽皮树皮。黄帝还依浮叶飘于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揖行于水上。又根据转蓬的道理发明了车辅,便利了交通。黄雍父发明了春,黄帝接着又令人制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饭烹粥。以后又造屋室,筑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处。黄帝又与歧伯作内外经,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他还确定了天下万物的名称,划分星度为28宿。以甲乙十天干纪日,以子丑十二辰来纪月,而六旬为一甲子。如此又有时空观念。史称当时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景象。有一天,黄帝正在洛水上,与大臣们观赏风景;忽然见到一只大鸟衔着卞图,放到他面前,黄帝连忙拜受下来。再看那鸟,形状似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黄帝从来不曾见过这鸟,便去问天老。天老告诉他说,这种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鸣叫是归昌,夜里鸣叫是保长。凤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宁。是大祥的征兆。后来,黄帝又梦见有两条龙持一幅白图从黄河中出来,献给他。黄帝不解,又来询问天老。天老回答说,这是河图洛书要出的前兆。于是黄帝便与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间,沉璧于河中,杀三牲斋戒。最初是一连三日大雾。之后,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着就有黄龙捧图自河而出,黄帝跪接过来。只见图上五色毕具,白图蓝叶朱文,正是河图洛书。于是黄帝开始巡游天下,封禅泰山。他听说有个叫广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请教。广成子说: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气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则凋。日月光辉,越发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谈论至道呢?黄帝回来后,就不再理问政事。自建了一个小屋,里边置上一张席子,一个人在那里反省了3个月。而后又到广成子那里去问道。当时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问他如何才得长生。广成子蹶然而起说;此问甚好!接着就告诉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妆形,无摇妆精,方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长生。说完,广成子给了他一卷《自然经》。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又登过王屋山,得取丹经。并向玄女、素女询问修道养生之法。而后,回到缙云堂修炼,他采来首山铜,在荆山下铸九鼎,鼎刚刚铸成,就有一条龙,长须飘垂来迎黄帝进入仙境。黄帝当即骑上龙身,飞升而去。有几个小臣,也想随他升仙,便匆忙间抓住了龙须。结果龙须断了,这些小臣又坠落到地上。据说龙须草便是那些龙须变的。听得唐逸说完,我笑了笑道:“堡主果然博学,却不知那上古古漆水就是黄帝自《自然经书》之中锤炼而至!”唐逸一惊道:“唐少侠此话怎讲?”我略一沉吟道:“那黄帝那上古圣贤,当年自广成子给了他一卷《自然经》之后,他便依《自然经》上所载

  “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汜天之水。而取

  “白龙岭、不死山、长寿丘、燕然山、轩辕丘、扶桑、蒙谷、蓬莱山、汜天山、日月山、积石山、龙门山、阳华山、杜阳山、赤泥岘”十八山所出的白水、青水、弱水、赤水,黑水南归,带着十余万大军,路过桥山。

  当他看到黄帝陵时,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对臣下说:“我听说黄帝并没有死,现在又出现了他的坟,这是什么缘故呢?”臣下回答说:“黄帝成仙上天去了。这个陵墓是黄帝的臣下为纪念他,葬了他的衣冠”。

  后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清朝的康熙皇帝,也都亲自写过祭文,祭祀黄陵。

  这都说明:我国历朝历代,祭祀祖先黄帝,由来已久。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清明节,陕甘宁边区政府也有一次盛大的祭黄陵活动。

  这年4月6日,当时陕北出版的《新中华报》对这次活动有一段十分醒目的报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特派林伯渠为代表,参加了这次民族扫墓盛典,以表示愿做抗日救亡前驱的决心。

  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还共同写了《祭黄帝文》,文中盛赞黄帝的功劳:“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社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祭文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振兴祖国的精神象征。鲁迅也把黄帝作为伟大的民族象征。

  他在一首诗中说:“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说要用自己的鲜血来保卫中华民族。

  近年来,每逢清明节,我国人民纷纷来到黄帝陵,以崇敬的心情,拜谒这位民族之祖。

  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来到大陆,差不多也都要到这里来寻根,表示后代对祖先的敬意。

  人们都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悠悠五千年过去了,黄帝的形象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图强,为人类作出更多的贡献。

  黄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对我们民族有过什么功绩呢?可惜,黄帝离我们太遥远了,关于他的事迹,很难征之信史,只有借助于古代的神话传说,来勾画他伟大的形象。

  黄帝为什么叫

  “黄”帝呢?这在古书里是有解释的。《淮南子》一书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

  这是说因为黄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领,他专管土地,而土是黄色,故名

  “黄帝”。黄帝为什么又名轩辕氏呢?根据史料记载,黄帝曾发明一种车战法,打仗的时候,将士都站在战车上;停战休息时,将战车连接起来,围成一圈,指挥员在中间,只留一个空当作为出入的门,起到了保护指挥员的作用。

  古人把带有布幕的战车叫

  “轩”,把两辆战车中间的空当叫做

  “辕”,因为黄帝是这种车战法的发明者,所以后人便又把黄帝叫做轩辕氏。

  用科学的观点来解释,大概黄帝是属于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的一位部落联盟的首领。

  当时还是部落、氏族聚居的状况,阶级和国家还没有产生。黄帝的部落聚居的地方,历史记载各有不同。

  有的说,黄帝曾居住在河北涿鹿县的山弯弯里,史书上叫做

  “涿鹿之野”。也有的说,他的部落居住在今河南新郑一带,名曰

  “轩辕之丘”。这说明当时大约还没有完全定居,部落经常迁徙,黄帝部落大体活动在今天陕西、河南、河北沿黄河一线。

  在传说中,黄帝是个非常聪明能干的人物。他既会推算天文,制定出中国最早的历法,又会制造车、船和指南车。

  他还精通医术,和神医岐伯一起研究出一套诊治方法。他和岐伯关于医学的对话,被后人编成我国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

  黄帝的妻子嫘祖也很能干,她教人民养蚕,总结出一套喂蚕、缫丝、织帛的经验。

  从此人们既会制衣,又会作冕,还能制鞋,从上到下都装束起来,彻底改变了上古时代穿树叶兽皮的原始习惯。

  古代的人受饮水限制,居者靠河流,牧者逐水草,很不方便。黄帝发明了井,人们才有可能到远离河流的地方去开发。

  当时的人还不会盖房子,穴居野处,构木为巢;又是黄帝教给人们

  “伐木构材,筑作宫宝,上栋下宇,以避风雨”。黄帝手下集中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比如,文字学家仓颉,造出了象形文字,音乐家伶伦分出十二音阶,配成乐曲;精通数学的隶首,制定了各种度量衡等等。

  当然,这些发明,掺杂着许多神话传说的成份,实际上任何一项发明,都绝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

  历史上的这些记载,只不过反映了黄帝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

  黄帝,因为是古代学者一致承认的华夏始祖,所以人们就把一切文明制度都推源于他。”黄帝还是古代主持正义力量的代表。

  古书上说,他办事公道,受到了周围许多邻近部落的拥戴。当时有一个南方部落的首领蚩尤,勇猛善战,常常凭借自己的强大力量,进攻别的部落,烧杀抢掠,使得人们不能安定生活。

  蚩尤把矛头指向了曾与黄帝结成联盟的炎帝部落,把炎帝部落赶到了黄帝控制的河北省涿鹿地区。

  蚩尤乘胜追击,又跟踪到了涿鹿。在这里,终于和黄帝部落展开了一场恶战。

  涿鹿之战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次相当激烈的战争。传说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使黄帝部众迷失了方向。

  黄帝布下出奇制胜的阵式,又利用了风后所制造的指南车,辨别了风向,才把蚩尤打败。

  黄帝乘胜追到山东,捉住蚩尤杀掉,把蚩尤的头带回涿鹿,埋在那里。

  所以至今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东南的涿鹿县,还有一座蚩尤坟。黄帝战胜蚩尤后,威信更高了,被中原各部落尊为共同的领袖。

  后来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统称为华夏族。华夏族就是中华民族的前身。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叫做

  “炎黄子孙”。古书记载说,黄帝以后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尧、舜、禹,和后来的夏、商、周三代,都是炎黄的后代。

  不仅中原的汉民族这样说,北方的匈奴、西边的羌族、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也都自称是炎黄的子孙。

  关于黄帝之死,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据说,他并没有死,最后的归宿是乘龙升天了。

  因此,现在陕西黄陵前的围墙正面,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叫做

  “桥山龙驭”,就是指的这个故事。这更说明黄帝受到人们无比的崇敬,人们不希望他死,希望他永生。

  这个神话,表达了他的部族和后代们的美好愿望。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