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贾宝玉新传

章节目录 第十九章 攻防逆转(上)

贾宝玉新传 空空道人 5542 2022-04-30 13:21

  第十九章攻防逆转(上)

  这一天对清军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诸多大事均发生在了这一天……皇帝的驾崩、英雄的诞生、权力的再分配、内乱的产生。

  顺治皇帝的死对所有清军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据官方正式公布的说法,是吴三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听到明军提出的以他换回满清人质后惊惶失措,狗急跳墙下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结果却错手杀了顺治。

  说起来,顺治也算是够可怜的,自小生活在深宫大院,连童趣都还没享受到便挂了……按王燃原本时空中的时间记算,顺治这个年龄也就是刚上学前班……更不必提他那段原本应该发生的脍炙人口的董鄂妃之恋。

  当然,杀了顺治的吴三桂也未能逃脱放入惩罚,只迟了一小步赶到的肃亲王在悲愤之余下令将这个逆贼格杀于箭下。

  正所谓福祸相依,如果说顺治之死给清军带来了极大的悲痛,造成了士气的巨降,那么豪格这位英雄的诞生重又给清军带来了希望。

  经过这一个多事之日,豪格无疑已经成了满门忠烈的典范,一天之内,他的事迹便在军营中广为流传……他的福晋为保皇家周全,以已身换得皇太后之平安,实践了豪格当初“愿为皇上效死”的诺言,至于她在城下哭喊救命一事,大家当然是不约而同地选择忘记……而豪格更不愧草原儿女勇武之名,单枪匹马闯敌营,上演了一段有情有义、摧人振奋的桥段。可以说,如果在这个时空最终还是由满清统治了中国,这段传奇故事必将被改编为诗歌、小说、电影、电视,广为流传。

  当然,豪格的英雄事迹并不仅限于此。据官方消息,在随后发生的皇帝被挟持之事中,在所有人,包括豫亲王都手足无措之是地,正是他及时赶到并判别出皇上已经遇害,果断地下达了指令,从而避免了继续被吴三桂所骗,并将之擒杀,虽然未能将皇上的性命挽回,但也算是为皇上报了仇,为大清除去了一害。

  虽说军中有小道消息流传说当时顺治皇帝在被吴三桂挟持时并未死,真正致他死地的是身上所中的起码六支箭,而这应该是发生在豪格赶到之后的事。但绝大多数士兵对这个说法嗤之以鼻……肃亲王久经杀场,难道他还看不出来一个人是死是活?肃亲王忠烈智勇,这可是有目共睹之事,难道他还会起心害皇上?那可是他的亲弟弟!……在众多清军眼中,豪格已经成了大英雄、心中的偶像,自然容不得别人对他进行抵毁。

  还有一点更让清军兴奋……吴三桂既已身死,正好可以拿来跟明军谈条件。

  “报,收到满州两黄旗信号,一切顺利!”

  “报,收到满州两白旗信号,一切顺利!”

  “报,收到汉州两蓝旗信号,一切顺利!”

  …………

  豪格背负着双手站在德州城墙之上,听着手下亲兵报上来的一个接着一个的好消息,以及身旁以济尔哈朗为首之人的阿谀奉承,一丝隐藏不住的笑意透出嘴角。

  在乱箭将吴三桂连同顺治一同搞定之后,确实让在场众人全部惊呆,但很快便有人回过味来称赞豪格的果断正确。更有人直接提议由他出任辅政王,这与当年皇太极刚驾崩时,各大臣推举用于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多尔衮与济尔哈朗的地位一致。

  当然,这个提议随即便被否定,原因很简单,现在连皇帝都没了,还设辅政王?辅谁啊?

  要说豪格今天在办的事情确实当得起“漂亮”两字,不仅一举铲除了多铎党羽,更借势拔掉了顺治。说豪格不想当皇帝那是不可能的。当年在顺治之前,豪格可是最有希望登上宝座的人选,只是由于他耍了一个小聪明反而错失了良机。他事后自是追悔不已,这次有如此良机又岂会错过?!

  “报……”一名传令兵气喘吁吁地奔到豪格面前,打断了豪格的畅想。

  这又该是哪地方报捷了?豪格带着宽容的笑意看向大口大口喘气的传令兵。

  “报……关宁军叛变……先锋约五千人马正向这里杀来!”传令兵勉强压住了气息,无情地给豪格浇了一盆凉水。

  “?”豪格大吃一惊:“关宁军,他们怎么来的这么快?”

  关宁军来的确实是快,只这一会儿的功夫,豪格已经看到了西方扬起的尘土……西面,正是吴三桂部下关宁军的驻防之所。

  应该说,豪格并不是没想到自己杀了吴三桂之后可能会逼反关宁军,他没想到的是关宁军那么快地就反了。豪格本来打的算盘不错,有自己这两千人马控制局面,吴三桂的死迅短时间内根本就传不到关宁军中去,自己完全有着充足的时间一面料理清多铎、接管军权、安抚军心,一面吸取牛金星的前车之鉴,调动大军,准备压住关宁军,趁关宁军不知情且毫无防备之下一举控制全军。

  但豪格没想到的是,关宁军在他包围多铎之时就已根据吴三桂发出的信号,进入了备战状态。这一点也不能豪格,他虽然也注意到了这个奇怪的信号,但他当时并不在现场,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当然也没有人告诉他。

  如果豪格在动手之前知道了这个消息,说不定他还不会这么快地就下杀手。可多铎之事与顺治之事已把大家搞得头昏脑胀,除了反射般地说几句拍马逢迎之语,有谁还能想的起来这件事,便是有的人知道,想说的时候也已经来不及,豪格动手根本是毫无预兆,连当事人吴三桂都没反应过来,其它人谁能反应过来?

  事实上,在牛金星之事后,吴三桂就立刻制定出了一套应急方案,专门用于对付可能发生在他身上的“人质案”。

  按吴三桂的安排,如果遇到险情,他就放出第一颗信号,全军立刻立刻交由其子吴应熊代领进入备战。如果只是一场虚惊,他会放出第二颗信号。但如果过了半个时辰还未见到第二颗信号,那就说明自己已经被人控制,关宁军立刻开始行动,组织救援……总不能看着老子陷入危险不管不问吧!

  应该说吴三桂是在这方面上是有着远见卓识的,安排也很到位。但他同样算漏了一点,他没有料到自己从被困到被杀,这整个过程都没能熬过半个时辰。在他的计划里,最起码也应该撑上个一、两天。而不论是多铎还是豪格显然都没打算给他这个时间。在这方面,豪格与多铎的考虑都是一致,既然你已经露出了反意,快刀斩乱麻显然最符合自己的利益。

  话说回来,虽说吴三桂已然身死,但既然事先有了计划,吴应熊卡在时间点还是立刻派出了一队五千人左右的精骑前来接应吴三桂,自己则压着大队人马缓缓逼近。

  应该说,此时确实是关宁军进攻的最好时机,清军正处于权力大洗牌之机,虽然豪格的手下凭借虎符和手令已经顺利地接收了多铎等人属下的兵权,但毕竟是刚刚接手,指挥还不能协调,清军的总体战斗力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这从关宁军五千人马如入无人之境,由西面横冲直撞地一直杀到了北面的德州内城便可以看的出来。

  幸好这个情况顺利得出乎了关宁军的意料,竟使得这股关宁军以为有诈而放缓了攻势,尤其是在发现了吴三桂的尸体后更使得关宁军不愿恋战的士气,再加上是豪格带来的两千人马拼死力拒,终于将这五千关宁军挡住,否则恐怕等不到其余清军来援,连豪格也要成为俘虏或是刀下之魂。

  饶是如此,这股关宁军在付出了近千人伤亡的代价后,还是抢得了吴三桂的尸首重又杀了回去并与吴应熊的大军会合。

  “豪格这个笨蛋,连个尸首也看不住……”燕山在事后获知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后对此深感痛惜,“我还真想知道大人是不是真的会拿所有的满州人质来换吴三桂呢……”

  王燃在了解这件事后倒没想那么多,他只是觉得有些造化弄人。说起来,跟王燃原本时空的历史相比,吴三桂这么个死法应当还算是占了便宜。因为在这个时候,吴三桂的汉奸形象还没有深入人心,很多人对他“引清军入关”的动机虽然不再是良好的“借虏平寇”,但还仅仅停留在“冲冠一怒为红颜”上,谁叫国人都喜欢这种段子呢?吴三桂真正成为过街之鼠是因为他绞杀了南明的永历帝,继尔升任第一汉奸之位。不过现在看来,吴三桂是没这机会了。

  话说回来,连燕山都为吴三桂尸体被抢而感到可惜,就更别提清军了。再加上吴三桂本就是是“杀害”顺治皇帝的罪魁祸首,怎能让他就这样“逃脱”?

  依清军的想法,就是不用他去换人质,也要挂在竹竿上来个曝尸外带鞭尸的,当下个个红了眼的要求追击。

  实际上,清军此时并不具备对付关宁军的条件,内部关系没有理顺给极大地束缚了清军的战斗力,清军此时更需要的是内部整顿而不是对外用兵。

  反过来说,此时却正好是关宁军用兵的最好时机。吴三桂的死自然是震动了整个关宁军,吴应熊更是痛哭不已,当即便有诸多将领提议杀入清营为吴三桂报仇。从理论上推断,凭着关宁军不俗的实力、因吴三桂之死而凝聚在一起的战斗力,如果此时关宁军全力出击,士气大盛的十二万关宁军相较于松散混乱的清军更容易形成一记重拳,就算替吴三桂报不了仇,也绝对可以打清军一个措手不及,为关宁军的后续行动赢得主动。

  但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汉奸儿混蛋。吴应熊不愧其“熊”名,虽然为父亲之死伤心不已,但面对二十万的清军竟提不起勇气报仇,作出了“先行安排父帅后事,再作计较”的决定,宣布向西撤退。

  这向西撤退自然也是吴三桂早就拟定好的策略,他的初衷与当时牛金星是相当类似……明、清皆不可往的情况下,最好的选择便是避开双军交战处,开辟自己的疆土。

  而在满清方面,虽说豪格本人对挽回人质并无多大兴趣,他也知道此时不宜出战,但一仗打得如此窝囊却也让他愤怒异常。稍事整顿兵马后,豪格还是组织起了一万精骑对关宁军展开了攻击。

  实难想像用一万人去对付十二万关宁军能有效果,这可见豪格的本意也只是作出一种姿态,毕竟豪格久经战事,知道孰轻孰重。但事实证明,豪格继多铎事件后,再次检了一个漏。

  根据事后分析,此战若是吴三桂指挥,别说狙击住清军的追击,便是全歼这股敌军也并非不可能,可让吴应熊这个二世祖来指挥,区别可就大了,吴应熊愣把一个大撤退搞成了一个大溃逃。正所谓我弱敌就强,一个是消失了斗志的丧家之犬,只顾夹着尾巴逃跑,另一个是待机而扑的恶狼,瞅准机会就是一口,十二万关宁大军在丧失了斗志后被这一万清兵杀了个落花流水,几近崩溃。要不是清军兵力不足,估计这十二万关宁大军有一半将重新沦为清军的俘虏。

  ...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