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美漫之诸天仙武

章节目录 第289章 玉带林中挂

美漫之诸天仙武 青丝回眸 3589 2022-05-12 11:31

  由说话看出人来

  摘要:《红楼梦》人物语言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这不仅体现在思想性格不同的人物语言中,而且还体现在性格相近的人物中,作者很注意写出他们语言的差别,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

  关键词:人物语言;个性化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为材料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就而言,人物语言尤为重要,因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主要借助于它来表现。人物语言的自然与否、合理与否、巧妙与否,直接关系着作品的成败、优劣。一部成功的作品,要“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取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就得在人物语言上狠下功夫,让里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下说出他们各自该说的富有特色的话,以达到人物语言个性化的要求。《红楼梦》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说,已达到了我国古典的高峰。作者往往只需三言两语,就可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鲁迅先生就曾赞誉说:“《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看书琐记》)。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首先表现在善于塑造人物形象上。作品写了四百多个人物,栩栩如生的人物不下数十个,其中宝玉、黛玉、宝钗、凤姐都是具有世界创作水平的艺术典型。他们以各自不同的身份、思想、学识、经历、性格、作风等说着各自不同的话,性格极其鲜明,决不雷同。

  如林黛玉与薛宝钗,一个是封建社会的叛逆女性;一个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标准淑女。虽然,她们家庭出身、社会地位、文化教养和生活环境大致相同,年龄也差不多,然而由于各人的经历、身份、遭遇、处境不同,各人的天分、气质有异,人生态度也不相同,就形成了她们各自独特的性格和语言。

  林黛玉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叛逆者,封建礼教的反抗者,因而在她的语言中带有强烈的叛逆色彩和浓厚的悲剧情调。

  表面看来,林黛玉语言中看不到贾宝玉那种大声疾呼直接抨击封建制度的言辞。她的反抗主要表现在对贾宝玉反封建的精神支持上,表现在对世俗社会的蔑视和反抗上,表现在对宝玉强烈的爱情上,但这种叛逆性格色彩在她的语言上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形式:曲折内蕴的,日常生活化的。她不是在重大事件,重大问题上直接表达自己的反抗意志,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一星半点,看起来淡如水,实际上浓如酒。贾宝玉曾经将北静王所赠?n?_香串转赠给黛玉,她不但不要,还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十六回)极平常的语句中蕴藏着她对高级封建官僚的轻蔑,这种观念是很不同于流俗的。她的观点,与宝玉的“须眉浊物”论,“泥水骨肉”说是同调,说明他们两个叛逆思想性格的共同性。这是她最富于性格特色的语言之一。

  对于宝玉的一些在封建统治者或染有浓厚封建思想意识的人看来的乖僻言行,林黛玉从来没有规劝过,相反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即使对贾宝玉爱红的

  “毛病”,她也是这样看:“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了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就是舅舅看不见了,别人看见了,又当作奇怪新鲜话儿去学舌讨好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大家又该不得净心了”。(十九回)从表现上看,似乎是规劝,骨子里却是支持,只要舅舅看不到,你怎么做都行。这“爱红”的毛病,在贾宝玉身上有着某种象征意义,意味着他对受压迫的少女们的普遍同情,无怪乎黛玉支持他。而她对贾宝玉的上学,却说出微带讥讽的话来,“好,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我不能送你了”。(第九回)从黛玉的语言看出,她对宝玉的言谈行动,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不是很清楚吗?

  林黛玉的语言中与叛逆性格相联系的是她的悲伤情调。好哭,多愁善感,时时泪眼不干,是黛玉的突出的性格特点之一。反映到语言上因而也有与贾宝玉一样的浓厚的悲音哀调。在感慨身世、缅怀乡土的言谈中,在对未来命运的悲观失望的词语中,隐约地流露出她悲痛哀伤的心情,是那样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四十五回中,与薛宝钗谈到自己的病情、身世和处境时说:“不中用,我知道我的病是不能好的了。――且别说病,只论好的时候我是怎么个形影儿,就可知了。……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求的。今年比往年反觉又重了些似的。……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木,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由于那样的处境和病状,甚至使林黛玉陷于悲观的宿命论之中。当薛宝钗送了她一些薛蟠从姑苏带来的土产,贾宝玉约她一起去致谢时,她却说:“自家姐妹,这倒不必,只是到她那边,薛大哥回来了,必然告诉她些南边的古迹儿,我去听听,只当回了家乡一趟

  ”。(六十七回)

  反抗精神和悲音哀调形成林黛玉性格化语言的一大特色,使她与《红楼梦》中其他女性的语言不同,当然,更使她与薛宝钗的语言大有区别了。

  回过头来再看看薛宝钗,她出身于“金陵一霸”的皇商家庭,为待选嫔妃而进京。她的生活理想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与黛玉、宝玉不一样,她对封建主义从来不怀疑,一切按照封建主义的要求和标准去为人处世。在关系复杂、矛盾重重的贾府,她采取“罕言寡语,安分随时”,“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态度,取得了众人的欢心。生活在封建社会,她如鱼游水中,当然不会反抗,也绝不会因为感到封建制度的压力而苦恼。因此,她的语言中没有林黛玉语言中那种浓厚的悲音哀调。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标准淑女,薛宝钗的语言带着浓厚的封建意识和说教口吻。像因抓住林黛玉的偶一不慎,在酒令中说出《西厢记》、《牡丹亭》中的两句曲词,她便拿“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来教训黛玉:“……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连做诗写字等事,这也不是你我份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份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才是好。……至于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绩的事才是;偏又认得几个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书看也罢了,最怕见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四十二回)看她说得多么可怕,简直把这些移人性情的杂书视若洪水猛兽,沾上了就无可救药。还提出妇女们就只能

  “做些针线纺绩的事”,实际上是要求妇女处于受压迫的地位。他这段议论跟当初宝玉入塾时贾政的训话如出一辙,充斥着封建卫道者酸腐的气味。

  当听到贾宝玉说把她们闺中的诗写在扇面上时,她便提出:“自古道女子无才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其余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六十四回)这种教训的口吻是很多的,只要碰到不合乎封建道德的,她就会挺身而出,加以批评。所以,她曾多次劝说宝玉读书上进。在宝玉挨打之后,她又一次劝说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三十四回)请看,宝钗和黛玉的语言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真是泾渭分明!

  由于思想性格不同,语言表达思想的方式,两个人也是不同的。黛玉的语言真诚直率,表里如一,任情任性,是自然天性的尽情流露。她说话往往无所顾忌,也不考虑后果,所以甚至表现出尖刻的特点来。

  在薛姨妈与宝玉、宝钗等喝酒时,李嬷嬷拿贾政来吓唬宝玉,劝阻他不要喝酒,黛

  转载请标明出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