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清,坑你没商量

进京觅才 383.定国翻越长白山 防寒装备立大功

大清,坑你没商量 老余 3967 2022-12-24 16:27

  部队在海边临时营地里休息一夜,第二天天一亮,李定国便命令南京军区的那个军留下继续修建基地,先遣军则冒着风雪前进了。

  他们必须在目前地上的雪还不是很厚的时候,翻过长白山脉,否则随着积雪加厚,路会越来越难走。

  此次长途奔袭,虽是以步军火枪军为主,但在没有后方补给的情况下,携带全军补给的骡马也不少,山上积雪厚了,骡马行走便十分困难。

  部队顶着风雪,在前面向导带领下,在已经完全变白的莽莽群山的沟壑里,排成单兵线,跟随着山势,蜿蜒出二十多里地去。

  士卒们背着火枪和弹药,还背着自己七天的口粮——大将军发明的炒面,艰难前行。

  在没有后方补给的情况下,弹药必须携带充足。这一次大家都是携带着平日作战三倍的弹药,再加上自己的口粮,负重基本达到了极限。

  好在这些士卒都是从西北军区里挑选出来的精锐,个个身强力壮,能够吃苦。

  走一段,翻过一个山头,大家脸上也全都见了汗水。

  打仗不再依靠刀枪等冷兵器,不需要保持身体的快速反应力,部队配发的棉衣也就厚实了许多,而且连以上军官和每个班的值岗士卒都配备军大衣。

  这时候,这厚实的棉衣反倒成了累赘,爬山热啊。好多士卒脱掉了棉衣,放到跟随的骡马身上,让骡马驮着,自己则穿单衣前进。

  考虑到长途远征的需要,军事总部给部队每个班都配备一匹骡马。

  士卒身上顶多能背七天的口粮,七天是无法到达赫图阿拉的,全班剩余的粮食、炊具,则由骡马驮着。

  骡马的负重已经相当艰巨了,再加上全班的衣服,那哪能受得了?

  翻过一个山头,李定国命令全军就地宿营,得命令士卒把骡马身上的负重弄下来,不然别说走到赫图阿拉,就是翻过长白山脉,骡马也都给累死了!

  没了骡马,这么多物资,指望人肩扛手抬根本不行。

  这时候,那朝鲜向导给李定国出了个主意。地上的雪已经很厚了,咱可以做个雪爬犁,把重物都放到雪爬犁上,让骡马驮着,这就给牲畜解决困难了。

  这是个好主意!李定国立刻传令,让全军上山砍树,在朝鲜向导指导下,做雪爬犁。

  同时,他又传令给全军,这样的潮湿寒冷天气,骡马极易生病,没了骡马,咱们行军就会更加困难,速度就更慢。

  所以,大家一定要关心好,照顾好每一匹骡马,它是咱们无声的战友啊!

  这李定国的确有山区作战经验,在深山里行军,骡马有时候比人都重要啊!

  西北军区的士卒也不是傻子,李定国这么一说,他们立刻就明白了,每个班都十分小心的看护着自己的骡马,给它四处寻找干草料,甚至晚上睡觉把班里的值岗军大衣都让给了骡马来盖。

  有了雪爬犁,路上行军果然快了许多,在上难走的高坡的时候,士卒们让骡马空身过去,再全班用力,将雪爬犁拽上山坡。

  下坡也用不着骡马,大家还得在后面用力拽着雪爬犁,稍不留神,雪爬犁自己就溜下山去了,把辎重衣服撒一路。

  后来,大家想一主意,把雪爬犁上给装个刹车机关,就跟街面上那四轮马车一样,这下坡就省事多了。

  李定国看着这些情况,心中不免一动。如果把一门大炮绑到雪爬犁上,每个爬犁再配两匹骡马,大炮完全可以跟上他部队的行军速度。

  他出发的时候,是带着十门九零灭夷炮的,只是考虑到翻越长白山,道路难行,才忍痛将大炮留在港口的基地了。

  现在他还在长白山里,走出去并没有多远,让炮兵跟上来还来得及。

  他立刻命令通信连,派人回去,传他的命令,先弄雪爬犁运五门灭夷炮过来。

  除了跟随大炮的炮兵,再每门炮配备两匹骡马,另外加南京军区的十个士卒,加快行军速度,争取在出长白山之前,赶上大部队。

  雪停了的时候,他们终于翻越了长白山脉最高的山峰,到达了热气球部队建立的营地。

  往西北看去,仍旧是莽莽群山,没有尽头。恐怕在到达赫图阿拉之前,他们都要在这如长白山一样险峻的群山里行军了。

  好在李定国在南方群山里打仗习惯了,并不觉得有多大困难。这里的群山,比起川黔一带,在险峻上差得远了。

  西北军区的官兵也大多是在山里长大,并不惧怕这没有尽头的大山。

  只是这里要比陇中的大山冷的多了,滴水成冰,晚上寒风吹的呜呜作响,上个厕所时间长了都能将屁股给冻伤。

  晚上士卒值岗,半个时辰就得一换,不然人就会给冻僵。

  这时候,大家才觉出来总部配发的棉衣和棉靴的好处了。要没有这些御寒装束,人根本就没法在这冰天雪地里生存!

  不止如此啊,大将军搞的那个睡袋还真是神了。

  晚上睡觉,人合身往那个桶子里一钻,把头上的抽绳一拉,一点热量都不会散失,无论外面如何寒风凛冽,睡袋里面暖和着呢!

  那时候没有拉链,工厂的工人就弄个面口袋的样子,再在口袋上方边山留几个孔,串上绳子。

  睡觉的时候,从口袋里面把绳子一拉,口袋口自己就缩死了。,o

  虽然还是有缝隙,但士卒有棉帽子,棉帽子在最上面,把口袋的缝隙自然就给堵个差不多。

  也不能一点缝都不留啊,那还不把里面的人也给憋死了?

  口袋内层有防水油布,不怕水浸。防水油布里面才是蓬松的鸭绒。

  鸭绒间空隙多,基本阻隔了热量散失,士卒完全可以在零下几十度的旷野里美美的睡个舒服。

  那个煤油炉子就更神了,把铁罐里倒上半下煤油,拧死进口,拉动把手打十几下气,在灶口上划根火柴,拧开开关一点,“腾”一下火就出来了。

  大家把口袋里的炒面抓一把出来,放进配发的行军铁饭盒里,再抓一把雪放进去,在煤油炉子上,一会儿饭盒里的炒面就变热糊糊了,吃完了身上就暖和了,再用饭盒装上雪,一会儿热水也有了。

  这样在极寒的东北行军,士卒竟然没有冻伤,而且生龙活虎,有说有笑,为有效保存士卒战斗力,下一步进攻赫图阿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