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清,坑你没商量

《大清,坑你没商量》正文 200.人才难求

大清,坑你没商量 老余 5521 2022-12-24 16:27

  王烁自请处分关十天禁闭。

  可是,没有专门的禁闭室。怎么办呢,在将军府里足不出户十天,算作做禁闭?

  王烁觉得,把自己关在将军府里不出门就算作是关禁闭,不足以引起下属们对律法的重视,就命令施大柱,把他关在兰州的监牢里。

  这下监牢的典狱长惨了。

  王烁一个人还好办,把单独的监房收拾的跟结婚的新房一样,想吃什么给做什么,实在不行,自己哪儿也别去,陪着他做监也就完了。

  可王烁事多,找他的人更多,还都是高级别将领,哪个都是他惹不起的爷,哪个来了他也得高接远送,一个劲的敬礼。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了。

  他们这位大将军,这算闹得哪一出啊?

  一天总算对付下来,典狱长还没把气喘匀和,晚上吃饭的时候,王烁就不愿意了。

  他把典狱长叫过去,指着桌子上摆的肉食问道:“这是监狱的饭吗?你们监狱的犯人都吃上肉食细粮了,生活不错嘛,比我的军队吃的都好!这样的话,百姓当兵干什么?还不如犯罪作恶吃的好!”

  典狱长心说您这不成心嘛。您是大将军,我敢给您牢饭吃吗?这是我自己花钱给您买的啊。监狱没这份开销,我还吃不上这么好的饭呢!

  王烁让典狱长给他换监狱犯人吃的东西,典狱长哪里敢换?

  犯人们吃的,都是粮店里卖不出去的坏粮食,和饭馆里弄来的泔水剩菜。不这么着办,那就一点油水也抠不出来。

  上面管的严啊,不许虐待犯人,不许收犯人钱财,他们干了几辈子的发财路给堵的死死的,就靠从犯人嘴里抠这点油水了。

  典狱长不敢给他犯人吃的饭,小声嘟囔着分辨道:“中午您也是吃的这个,您不没说不行嘛。”

  中午事多,王烁根本就没注意吃什么。

  他对典狱长道:“中午我忘了,现在想起来了,我坐牢就必须给我吃牢饭,快去给我拿来,我饿了!”

  典狱长苦着脸将肉食收走,回去可犯了难。

  真要把牢饭给王烁吃,自己抠油水的事没准可就暴露了。

  换好一点的饭?太好他肯定还是知道这不是犯人吃的,还是不行。

  一般百姓吃的饭食?万一他在那儿吃着,再来一高官给碰上,那麻烦就大了!

  你就给大将军吃这个?得,你这典狱长甭干了,你也给我吃这个去!

  典狱长坐在自己屋里左右为难。

  还是牢头想到个主意,把大饭馆的厨子给请过来,用栗子面充当杂和面,用鸡汤炖豆角干,豆腐干。

  看着不咋地,和牢饭差不多,吃着可是香,和牢饭完全是两码事。既能应付了大将军,高官们碰上怪罪也好解释。

  这主意好!典狱长大喜,忙让人准备。一顿饭做下来,花了六分银子。

  典狱长问为何如此贵?

  办事的告诉他,您要用鸡汤炖菜,总得有鸡**吧?不是新鲜现杀的活鸡,哪能有那鲜味?这个季节淘弄点栗子面可不容易,得是麦子面十倍的价!

  得,这下比准备肉食还贵!那什么,那鸡和鸡汤不许偷吃了,留着下顿继续用!

  好在王烁吃的十分满意,还夸奖他饭食做的好,粗粮淡饭做的比精粮还好吃!

  对待犯人嘛,就得这样,虽然他们犯了罪,但他们也是人,也有做人的基本权利。要尊重他们,关心他们,把他们改造好。犯人做监,不要完全看做是对他们身体的惩罚,要重点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能够出去以后重新做人,不再犯罪。

  这是他当公务员时候背熟的理论。

  典狱长陪着笑,一个劲点头称是,心里却暗暗叫苦。心说您幸亏只在这里待十天,要是待上一个月,我就得卖老婆孩子伺候您了!

  其实,王烁不傻,怎会不知道这里面有猫腻?他也就是做个样子而已,顺便教一下典狱长怎么糊弄上级,以求上下和谐。

  水至清则无鱼,这是一个管理者必须明白的最简单的道理,古今一理,毫无例外。现代时王烁在机关干到三十多岁,体会最深,理解最透的,恐怕就是这句话了。

  自己表现太精明了,眼里不揉沙子,一池水一眼望到底,谁还敢跟着你干啊?

  除了圣人,人人都会犯错误,甚至圣人也不见得不犯错误,你不能只要犯错误就依法惩处吧?那谁还敢当官?

  人不怕犯错误,关键是看他所犯错误的性质和内心本意。

  典狱长讨好他,违反规定给他好饭吃,无非是惧于他大将军的威严,怕得罪他,本身没有要破坏规矩的意思,本来不用敲打他。

  但他明目张胆给王烁好的饭食吃就不对了,这等于是让他这大将军也跟着犯错误!这就叫不会换位思考,没有站在王烁的位置上考虑问题,王烁当然要敲打他。

  等他明白把好的东西包在不好的外衣下,大家面子上就都过得去了,王烁当然要夸奖他会办事了。

  这就叫给下属一定自由度,不能完全依赖于文字的律法和制度。这样,每个官员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把工作做好。

  相信经过这次,典狱长也一定会从他们大将军那里,学到不少的为官经验,前途大有希望。

  官场,无论是民主制还是其他的,都是一点点发展起来的,都有许多的经验在里面。古人的官场体制没有今人健全,当然就不会比今人有经验。

  就好比王烁搞的这民主制度。

  所谓民主,有小民主,有大民主,更有乌托邦式的全民主。什么情况下适合小民主,什么情况下适合大民主,如何利用体制,引导民主走向有约束的纪律,而不是最终被各种歪门邪道利用,最终政体崩溃,走向乌托邦,古人没搞过,没有经验,肯定不知道如何去做。

  王烁不是古人,且专业就是搞这个的。多个国家的经验,多少前人今人的理论他都成竹于胸,所以他搞的轻车熟路,不会担心别有用心之徒钻空子。

  你钻空子的手段和现象我早就见过了,而且我有一整套前人用过,已经证明好用的方式方法在等着你,这是他的“金手指”,是没有经验的古人无法相比的。

  所以,通过民主制度的不断深化,他完全可以把所有人的能动性发挥出来,将自己统治的地盘治理好。

  但是,他也有缺点,那就是缺乏战略眼光。他毕竟不是伟人,只能学习伟人实行过的制度,却不能把伟人拉来,帮他在这个时代现场出谋划策。

  他无论把西北这块地方治理的再好,财力物力毕竟有限,凭借这一偶之地对抗即将到来的满清铁骑,真的可以生存下来吗?他还是毫无把握。

  下一步如何发展,是向西向北,还是设法对付田见秀,出宁夏,占据西安?但是,他答应过辛思忠,不能和闯王自相残杀的。

  他知道李自成一定会失败,满清铁骑一定会到来,如何对付即将到来的满清铁骑,如何才能确保自己不会失败?

  在这方面,他不知道怎么做好。梁敏是他教出来的,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他的这帮下属,辛思忠、党守素、王平、哈克什、梁安国、梁定国、王建国、马*元*华、牛方亮、施大柱、马三喜等等,都是武将出身,跟他们讨论一场具体战役怎么打,他们七嘴八舌,都牛逼哄哄的,问到具体事关大军前途的战略问题,就都蔫儿了,还不如他自己有大局观呢。

  祁廷谏只知道怎么到处开茶马市赚钱,李天俞和吴朗西自己那摊子事还整不明白呢,哪有功夫管这些与他们无关的闲事?

  他需要的,是诸葛孔明未出茅庐而定三分天下,那样的,具有宏观大略的人才。可是,“文官考试制度”选拔上来的知识分子里,一个也没有;他走访贤才,全国帖告示广招贤士也没招来。

  没有能定大计的人才,他们最后的命运仍是不可预料的。

  他闭着眼睛,冥思苦想,明末国家都有些什么名士?

  袁崇焕、卢象升、孙承宗、熊廷弼、孙传庭,这些人都死掉了。再说,就是这些人活着,和他也就半斤八两,看他们干的那些事,甚至还不如他呢。

  钱谦益、顾炎武、冒僻疆,这些都是江南文人,吟诗作赋没问题,真正让他们出谋划策,恐怕也是一群废物。

  他就不相信,中国这么大,在明末竟然会没有人才。

  不可能没有人才,是因为朝廷过于腐败,崇祯人格不健全,视臣子如豕狗,人才被埋没掉了。

  王烁寻思半天,觉得人才在北京的可能性最大。因为北京是政治中心,肯定有人才在那里等待被重用的机会,只是机会没有等到而已。

  他最终决定,坐完禁闭之后,他要在李自成攻克北京之前,去趟北京,去寻找自己缺乏的战略人才。

  刚下了决心,吴朗西从西宁来了,带给他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他把无缝钢管给拉出来了!

  纳尼?这么说,我们可以批量生产前膛枪了?太棒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