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天倾魔石

《天倾魔石》第二卷 第十二章、远古的那次星战

天倾魔石 犀杯明远 5584 2022-12-23 22:13

  象山市的徐福研究起步较晚,但在历史文献中,关于徐福曾隐迹、游止于象山的记载,远非他县所能及。象山的徐福研究及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8年1月30日《宁波日报》公示,足见其内容已被国家文化部采信。

  但是如果徐福隐迹象山真的如林萱所说不是为了寻仙求道,而是另有所图,那所有的历史不是都要重写了吗?

  林萱接着告诉我的秘密却是让我更为吃惊。

  原来,经过宋继堂他们的秘密考古发现,徐福当年隐迹象山与魔族入侵有关。

  魔族,也就是我们一直以来传说的妖魔鬼怪,历史上,道教、佛教甚至基督教的得道中人都有降妖伏魔的故事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绎。

  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翻开唐传奇,看看中国的志怪小说。那些在深山古潭边吸取日月精华的神仙妖精们弹指一千年。可是面对千年的寂寞,即使是忘情的神仙,清修的妖精,依然不能做到心如止水。当某天午后的阳光照射在某位恰好醒来的神仙身上,当一朵蔷薇恰好开在某位刚刚抬头的妖精的眼前,当柳毅成为洞庭龙女的信使,当许仙将一把四十八股紫竹伞放在那条白蛇的手上,好比一滴水落在了幽静千年的古潭之中,水滴虽小,却激起万般涟漪,打破了千年的寂寞。于是,有人动了心。于是,洞庭龙女成了金陵卢氏,于是,白蛇成了白素贞,尽管她们过去一千年来看过无数翩翩的少年郎而心不动。因为寂寞,因为一滴水刚刚打破她们心中的寂寞,于是,她们动了心。于是,我们就有了柳毅传和白蛇传的故事。

  而这些,从本质来说,都不过是人类与魔族之间极少的美好记载,而更多的则是一场人类与魔族之间的斗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魔教之间的斗争。

  神魔斗争,永远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神魔斗争,甚至也是人类的最为残酷的斗争。胜利者就是神的代言人,失败者就是魔鬼的走狗,没有妥协,只有胜败。中国古代历史中记载的神魔大战有黄帝对炎帝的阪泉大战,黄帝与蚩尤的逐鹿大战,黄帝与刑天的建木大战以及共工与祝融的昆仑不周山大战,而稍近一些的有封神演义中的封神大战。每次神魔大战,人类都是命贱如蚁,血流成河。而在西方,神魔之间的战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基督教成功的将君士坦丁皇帝洗脑为基督徒从而成为唯一的正统之后,就为欧洲亚洲带来了最为残酷的流血历史。镇压多神教,十字军东征,清洗异端,搜捕女巫。罗马的宗教裁判所是死神的代名词。异端是千年的时间里是最为严重的罪名。短短三百年内就有三百万人被送上了火刑柱。

  林萱告诉我,这些神族、魔族中人并非地球上的产物,从现在的科学研究来说,更有可能是外星生物。在西方,恶魔(devil)一词的来源,和神(divinity)一次属于同一语根。起源于印欧语的divi(女神)或deva(神);在波斯语中这一语根为daeva;在古代英语中,为divell;而在古代罗马,则是众神(divus)之意。也就是说,在古代的传说和传奇中,神和恶魔常被混为一谈。而神圣的(divine)和恶魔般的(devilish)两个单词在希伯来文中被诠释为“有益”和“有害”。

  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神魔的踪迹渐渐成为传说。而宋继堂教授从发现殷墟刻辞甲骨开始,便一直以来对神魔的踪影密切关注,甚至时有接触。不过神魔之间有着极为严格的约束,轻易不会让人发现。因此普通老百姓接触神魔的机会并不多,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是不相信怪力乱神的。林修捷偶尔发现公交车司机跳湖自杀后又重新出现,追查后发现历史上的地狱七魔在黑暗中蠢蠢欲动,却不想他们居然是冲着塔山遗址中出土的天倾魔石而来,更没有想到,天倾魔石就是传说中的玄珠,却在疏忽中被地狱七魔偷走。

  地狱七魔原本是西方传说,分别是骄傲、嫉妒、懒惰、愤怒、暴食、欲情、强欲。当年,路西法的叛军被基督击溃,那些堕落天使中法力最强大的便成了七大魔王。在圣经《启示录》中的第九章提到魔中魔:“地狱的最深处住着的魔中魔,在最后审判来临的时候,为了使人类更加痛苦,魔中魔有着女人的脸,狮子的牙,蝎子的尾巴。”

  听着林萱对西方神魔侃侃而谈,我却不由想起了东方传说中的类似记载。传说中的涿鹿大战,只是上古部落之间的一场大战,然而历代都有关于这场战事的不同记载,其中不少记载让我无法理解,比如历史记载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生得铜头铁额,人身牛头,力大无穷,会施法术,以沙、石为食,能制造各种锐利的武器。除了天赋异禀外,他更能驱使鬼神,手下有一批妖魔鬼怪,而他的八十一个兄弟都是有异能的勇士。经过连场战斗后,蚩尤兼并了多个部落,进而攻打黄帝。黄帝乃率众跟蚩尤在涿鹿展开决战。

  黄帝手下亦有四方鬼神,并有熊、罴、虎、貔、貅等六种异兽助战。最后由于黄帝的仁义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了玄女下凡协助黄帝。她送了黄帝一把削铁如泥的昆吾剑,又授以布阵的妙法,即传说中的“奇门遁甲”。黄帝最后擒杀了蚩尤,奠定千秋霸业。

  大家听我如此一说,无不若有所思,林修捷说道:“涿鹿之战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分明是好莱坞的科幻大片,古书上记载,蚩尤的长相极为奇特,是个铜头、铁额、人身、牛蹄、四只眼睛、八个脚趾、头上有角、耳鬓像戟、身上还有翅膀,能飞空走险,能吞沙咽石,能说人言的怪物。这样看来,它的骨骼和外壳都应该是金属制造的了。头上长角,是不是天线呢?四只眼睛,是不是光学测管?八个脚趾,应该是运行装置,可进退自如。食沙吞石,大概是在采集矿石,就地化验、熔炼?有翅膀,当然可以起飞和降落。这么看起来,蚩尤岂不是个超级智能机器人?”

  我听豁然开朗,恍然大悟道:“我记得书上记载:‘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管子地数篇》说,他们用葛卢山流出的金属水,制成了剑、铠、矛、戟,又用雍狐山流出的金属水,制成长戟、短戈。但近代考古发现,青铜兵器应该是夏朝的东西,那是距蚩尤以后一千年的事了。蚩尤那时候不但有大量兵器,且能用于大规模的实战,这根本不是当时地球人能拥有的技术?”

  林萱说道:“如果蚩尤作为智能机器人,呼风唤雨,拨云作雾,是当然的本领。黄帝想要打败他,只得请“天外来客”助战。“玄女”鸟首人身,“应龙”则是一条有翼的龙,说不定就是一艘宇宙飞船吧。他们发出的喊声、鼓声可能是某种电波或声波,干扰破坏了蚩尤的通讯系统或控制系统,才擒杀了蚩尤。蚩尤死后,人们在SD寿张和巨野为他建了两座坟墓,都达七丈高。他的坟头上常有赤气冒出,像一匹绛色的帛,人们称之为“蚩尤旗”。这是不是它的外星伙伴在收拾残骸,研究失败原因,驾驶的飞行器尾部喷出的火焰呢?”

  好在我读大学时对中国历史素有研究,听林萱如此一说,我想起来《络史后记》对蚩尤之死,用了一个“解”字。《述异记》记载,涿鹿战场上的冀州人挖掘出的蚩尤骨“如铜铁”,还说:“今有蚩尤齿,长二寸,坚不可碎。”说“今有”,表明作者所在的时代南朝梁时此物尚存。推想开来,蚩尤的骨头应该是类似于铜铁却质轻如骨的高级合金,它的骨骼是一付多功能的机械装置,它死了,身首异处,即是被分解拆卸开了。可见,在当时人们的眼中,蚩尤并不是一具可朽可腐的血肉之躯,而是代表着一种强大的、神秘的、超自然的星外力量。

  我皱了皱眉头,把《述异记》记载说了一遍,问道:“难道天倾魔石与蚩尤也有什么联系?”

  林萱轻拂脸上的秀发,说道:“这个问题问得好。人们常说:‘胜者王侯败者贼’。可是,蚩尤战败被杀之后,不但没遭到人类的鄙视、唾骂,相反地,却被历代帝王和民间百姓尊奉为“兵主”、“战神”,顶礼膜拜。历史上没听说蚩尤酒色无度,荒淫无耻,没听说蚩尤嗜杀成性,涂炭生灵。古籍中只评价它贪,如果蚩尤是外星人,这一切疑问都迎刃而解。威名远扬的秦始皇决战六国时,先在家乡祭祀了黄帝和蚩尤;取胜之后,偏偏冷落黄帝,将蚩尤祠迁到京都咸阳。而后来秦始皇多次派遣徐福出海寻仙,也许只是为了寻找当时的外星人和星外文明。”

  我们四人站在移情台上,丹山树木郁郁葱葱,山间泉水清澈见底,山下的西寺,守候着一池万年寂寞。

  林中小径人影晃动,一袭黑袍裹着松形鹤骨的老人疾步走来,那人正是天炎道人。

  林萱微微一笑,对天炎道长说道:“能见到道长前来,我就放心了。不知对地狱七魔的踪影追查得怎么样了?”

  天炎道长身上的黑色道袍上用银线绣着一个阴阳八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天炎道长看了我一眼,说道:“这位想必就是宋教授所说的有缘人楚羡冰小兄弟了?”

  我连忙说道:“我就是楚羡冰,久闻天炎道长大名。”

  天炎道长说道:“宋教授他不来了?”

  度痴禅师说道:“宋教授有急事已经回BJ宋教授的学生林萱负责与我们一起追查此事,我们佛、道、基督三教万宗归一,又得楚小弟加入,此事得与地狱七魔来个了结了。”

  天炎道长说道:“我们三教能与宋教授联手,加入龙族破解殷墟刻辞甲骨上的秘密,但其实我们蓬莱观千百年来,也一直守护着一个秘密,大家都知道昔日徐福真人南下寻仙求道,在象山建造蓬莱观隐迹两年,却不知道徐福奉了秦始皇密旨,在象山秘密建造了一座始皇神庙,封印邪恶力量魔中魔。”

  林萱听了说道:“如此说来,地狱七魔是冲着始皇神庙而来,想要放出魔中魔。”

  天炎道长闻言脸色一凛,说道:“话虽这么说,但时过境迁,关于始皇神庙的位置,我们道、佛、基督三教曾派出得力高手多方探寻,甚至连沿海六百另八个岛礁都细细寻过,却依然没有找到线索。只是有一点值得怀疑的是,以前蓬莱山上有一蓑衣岩,上有神秘文字,疑似徐福真人遗密。可惜后来不知被何人所毁。”

  度痴禅师接着说道:“蓑衣岩古篆石刻,老衲也曾有所耳闻。清乾隆十九年进士姜炳璋曾是蓑衣岩古篆的见证人,他写的《蓬莱山九咏蓑衣岩》古诗中,对蓑衣岩和古篆有形象了然的描述:群岩似奔犊,巉石挂衣蓑。中有数行书,不类隶与蝌。讵缘石鼓文,零落在山阿?昭谏留题处,到今谁补戈?何年披蓑翁,画石斫生鼍。横空势欲攫,截铁散枝柯。神物不敢觑,况敢云临摹?”

  林修捷牧师笑了笑,说道:“蓑衣岩的事情,我倒是作过社会调查,从象山方井头、西门、北门诸村知情老年村民处获悉,志书文献记载的蓑衣岩与民间称呼的水牯岩所在方位基本一致。姜炳璋诗中描述的蓑衣岩形状环境与村民所见水牯岩外形周边地貌也基本相符。水牯岩就在石屋SD南侧山谷的悬崖下,是一座横倚丹山坑溪流之上的悬空立岩,峻峭凌空。在一定方位观望,犹如一只雄壮的水牛在奔跑,所以被当地叫做水牯岩。方井头村的一位村民年轻时曾经爬上水牯岩之顶,并且看到过岩上的字迹。”

  林萱说道:“如此说来,我们就再到蓑衣岩去探寻一番,看看可否还有遗迹?”

  本站重要通知:请使用本站的免费小说APP,无广告、破防盗版、更新快,会员同步书架,请关注微信公众号appxsyd(按住三秒复制)下载免费阅读器!!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