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奇幻玄幻 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第487章 大明总商会

  

  朱慈炯随着年岁渐长,变得越来越有主见。

  当下朱慈炯黑着脸说:“黄师傅,本王难道有说错吗?老天爷给我大明降下这么大一场旱灾,却只给了建奴一场微乎其微的小旱灾,伪顺更是风调雨顺,这岂不是瞎了眼?按说应该反过来才对,应该让建奴和伪顺遭受大灾。”

  “定王此言大谬。”黄道周一脸正色的反驳道,“臣尝闻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是以天降灾祸,必是帝王德行有亏……”

  “放屁!”朱慈炯勃然大怒道,“父皇哪里德行有亏了?”

  朱慈烺也是忍不住反驳老师说:“黄师傅此言孤亦不敢苛同,崇祯十七年之前如何姑且不论,十七年之后父皇的所作所为,却真堪称活生民无数,江南乃至整个大明不知道多少百姓因为父皇一念而活,这怎么能有德行有亏?”

  便是路振飞他们三个也觉得黄道周说得实在有些过分。

  圣上在煤山悟道之前怎么样那就不说了,但是煤山悟道之后的作为,他们却都是看在眼里的,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堪称是无可挑剔。

  所以德行有亏这个考评,无论如何落不到圣上的头上。

  被朱慈烺和慈炯当众人面数落,黄道周脸上便挂不住。

  当即便摘下乌纱向崇祯乞骸骨:“圣上,老臣年迈昏聩,实不堪内阁辅弼之重任,还请圣上看在老臣为大明朝兢兢业业多年的份上,恩准老臣这把骸骨归葬故里。”

  看着黄道周站在那里倚老卖老,崇祯心下也是有些腻味,又特么的来这套。

  说实话,崇祯最烦的就是天人感应之说,天灾就是天灾,什么旱灾、水灾、地震又或者山崩之类的,跟人有半毛钱的关系?凭什么大明发生天灾了,皇帝就得罪己诏?下一次罪己诏不够,还得一而再、再而三反复下罪己诏?

  当下崇祯直接将皮球踢回内阁,对路振飞说道:“路阁老,黄阁老说他年事已高,已经无法胜任内阁的事务,你说怎么办?”

  “圣上,黄阁老这不过是气话,臣回头再劝他。”

  路振飞还是想给黄道周留体面,奈何黄道周自己绷不住了。

  见崇祯没有按照惯例挽留自己,黄道周搁下乌纱转身就走。

  刚开始,黄道周还幻想着崇祯会出言挽留自己,但是直到走出大门崇祯也没开口,于是只能伤心落寞的坐着马车回到寓所,然后在当晚就离开了南京。

  目送黄道周离开,崇祯又说道:“虽说河南以及湖广的产出就足以弥补粮食缺口,但是鸡蛋不能只放在一个篮子里,大明朝廷也不能把希望只寄托在河南又或者湖广两个省,要不然万一这两个省出个什么事,岂不是就瞎了?”

  路振飞肃然问道:“那圣上的意思是,还得从海外采买粮食?”

  “对,还得从海外买粮。”崇祯说道,“马上就是总商会一年一度的理事大会,今年的理事大会朕要亲自出席,顺便号召大伙买粮。”

  ……

  石久可也要参加今年的总商会理事大会。

  总商会理事大会,可不是谁都能够参加,只有理事才有资格。

  石久可就是浙江省会稽府新昌县的理事,所以才有资格参会。

  石正问正在叮嘱石久可:“儿啊,此番到了南京后且记要给翰林日报捐赠五千元,最好是通过你妹夫徐应伟的关系,找几个有份量的士子写上几篇雄文,好生反驳一下皇明时报上面说的那些歪理学说,这些人竟敢妄言限制君权?简直岂有此理。”

  作为一个道学家,石正问对于限制君权的学说自然是深恶痛绝。

  石久可却不想参与政治,皱眉道:“爹啊,咱能不掺和这个事吗?”

  “这事可不能袖手旁观。”石正问便急了,“此事关乎大明的国本,一个不慎就会地动山摇,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旁的事都可以澹然处之,唯独此事不行,便是搭上我们黄坛石家的身家性命也是不可坐视。”

  石久可听了却是一脸苦涩。

  心说我创下偌大家业容易吗?

  凭什么你一句话就得全搭进去?

  就凭你是我老子?还讲不讲理了?

  但是石久可不敢跟自己老子唱反调,于是就把妹夫徐应伟搬出来。

  因为石久可知道,在整个家族里边,他老子只听得进妹夫的意见,而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就因为妹夫官大。

  当下石久可说道:“爹啊,有贞前段时间还托人给我捎了一句话,让我专心做丝绸还有生丝的生意,少掺和理念之争。”

  “这话真是有贞捎给你的?”石正问将信将疑的问道。

  “这话真是有贞捎给我的,儿子骗你做甚。”石久可赌咒发誓道,“有贞还说了,重修皇明祖训乃是大势所趋,圣上也是支持的,我们要么不掺和,如果非要参与其中那也只能是支持皇时明报,而不是翰林日报。”

  “啊?怎么会这样?”石正问愁得开始揪自己的胡子。

  见终于“压”住自家老子,石久可不禁长出了一口气。

  离开黄坛石家之后,石久可又特意绕路去了一趟东山村。

  徐士益对石久可倒挺客气,还向石久可“介绍”了百来个佣工。

  自从徐应伟返乡募兵之后,姥东徐氏的日子好过了不少,但是今年又遭了一场五百年一遇的大旱,又有不少人家返贫。

  此番徐应伟远在盖州卫鞭长莫及。

  但是好在,石久可的作坊已经壮大起来。

  安排区区百来个佣工对于石家的几个手工作坊来说是小菜一碟。

  顺便说句,石久可的丝织作坊已经壮大到了拥有五百多架织机,两千多个织工,一年能织丝绸两万匹到三万匹,已经算得上大工场。

  石家织坊能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壮大到这个程度,除了石久可本人胆子够大之外,也跟工商实业银号的大力扶持分不开,截止到现在,石久可先后分为三次、已经从工商实业银号借贷了十一万元,另外还质押四成股分换取二十万注资。

  截止目前,石家作坊的总资本已经超过五十万元。

  但是随着作坊规模的扩大,石久可也遇到了瓶颈。

  之前作坊规模还小的时候,根本就用不着担心销路。

  可是现在,石家作坊一年生产的丝绸已经超过两万匹,在江南已经算得上是一家中等规模的丝绸作坊,对整个丝绸市场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面对的竞争也就变激烈,也就无法再像之前那样谈成一笔生意就能卖个精光。

  石久可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丝绸商人之间的压价。

  因为总的丝绸贸易蛋糕就只有那么一块,谁多吃一口,就肯定会有人少吃一口,但是谁也不愿意少吃,于是只能压价,压到最后就大家都没钱赚。

  上个月石久可算了一笔账,今年明明织机的数量多了,织成的丝绸数量也更多,但是赚的利润却连去年的一半都不到,也就是说这半年白忙活了。

  所以这次到南京参加大会,石久可就准备提这个问题。

  从新昌去南京要经过会稽,石久可又进了一趟会稽府城。

  “久可兄,你怎么才来呀?”见到石久可,郑遵让显得十分高兴,“你再不来,我可就一个人先走了。”

  郑遵让,皇家实业银号大掌柜郑遵谦胞弟,也是会稽酒坊少东家。

  郑遵让是十分感激这个大时代的,要不是因为赶上了这个大时代,郑家的酒坊根本轮不到他来继承,也不可能借到这么多钱扩大规模。

  想当初,郑家酒坊一年只能酿造几百石黄酒。

  可现在,郑家酒坊一月就能酿造数万石发酵酒。

  以前的郑家酒坊,也就是在会稽府城还有点名气。

  可现在,江南八府一州有谁不知道郑家酒坊的大名?

  当然了,郑家酒坊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膨胀到这个程度,也是付出了很大代价,那就是将六成的股份质押给了工商实业银号。

  想起这,郑遵让就对自家的兄长满腹的牢骚。

  别人都以为郑家酒坊肯定从工商实业银号占到了大便宜,但是只有郑遵让知道,工商实业银号借给郑家酒坊的贷款利钱是按照最高标准,比如酒坊股份的质押,换成别家,顶多就质押五成股份,但郑家酒坊就必须质押六成股份。

  郑遵让发了几句牢骚,还换来郑遵谦噼头盖脸一通训斥。

  见了挚友石久可,郑遵让忍不住又发起牢骚:“久可兄,你说我郑遵让冤不冤?头上顶着郑遵谦胞弟的名声,却连半点好处都没有捞到,甚至就连供给新军发酵酒的大单,也是徐给谏还有久可兄你牵的线。”

  “欸,你我兄弟说这些个做什么。”石久可摆摆手又道。

  “对了,你们郑家酒坊是不是又要往辽东运送发酵酒了?”

  “嗯呢,再过几天就装船起运了,还有咸亨楼的年糕一并起运。”郑遵让点头道,“要是再不运过去,北海一冻那就得等明年。”

  【不是不想多写,实在是写不动,感染后脑子跟不上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